舉報江蘇省人社廳廳長朱從明的材料24卷4000多頁已寄出
![]() |
近日,江蘇英才職業(yè)技能鑒定集團15名員工晝夜奮戰(zhàn),整理出36封舉報信、4000多頁證據(jù)材料,向最高人民檢察院實名舉報江蘇省人社廳廳長朱從明、人社部人事考試中心主任吳劍英和人社部職業(yè)技能鑒定中心主任吳禮舵,相關消息引發(fā)社會廣泛關注。這起規(guī)模空前的舉報事件,不僅是對個別官員的指控,更是對公共權力運行透明度的一次嚴峻考驗。
這起事件令人震撼的不僅是舉報材料的體量——24卷、4000多頁,更是舉報者破釜沉舟的決心。當一間辦公室燈火通明,15位員工晝夜不停地整理材料,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公民以巨大代價爭取正義的圖景。這種決絕姿態(tài)背后,折射出常規(guī)監(jiān)督渠道可能存在的梗阻,值得深思。
我們應當明確,舉報是公民的合法權利,實名舉報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態(tài)度。無論最終調(diào)查結果如何,有關部門都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(tài)度,嚴肅、公正、透明地處理這些舉報材料,給舉報者和社會公眾一個明確交代。
權力具有天然的擴張傾向,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。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,完善權力監(jiān)督制約機制的緊迫性。只有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,當監(jiān)督渠道暢通無阻,當每一位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,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這種“巨型舉報”事件的發(fā)生。
我們注意到,舉報材料已按最高檢要求寄出。這體現(xiàn)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——公民開始運用法律武器,通過法定渠道表達訴求。現(xiàn)在,球已經(jīng)到了司法機關一邊。最高檢如何處理這批舉報材料,將是對我國司法公信力的一次測試。
我們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啟動調(diào)查程序,以事實為依據(jù),以法律為準繩,徹查此事。如果舉報屬實,必須依法嚴肅處理,清除害群之馬;如果舉報不實,也應及時澄清,還受誣告者以清白。無論如何,調(diào)查過程應當適時適度公開,回應社會關切。
這起事件也向我們展示了普通公民和企業(yè)為維護自身權益所能付出的巨大努力。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,本不應讓維權變得如此艱難。我們希望,通過制度建設與法治完善,未來的維權之路能夠更加平坦,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在正常的法治軌道上解決糾紛,維護權益。
讓我們共同期待正義不以如此艱難的方式實現(xiàn),期待權力在陽光下潔凈運行的那一天早日到來。
![]() |
| 留言與評論(共有 0 條評論) |








